2012-09-01
中漿應該做哪些檢查【文章導讀】1、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是確診中漿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激光治療中漿的依據。其表現(xiàn)形式多樣,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 (1)滲漏點型:為CSC的典型表現(xiàn)。有3種滲漏點形態(tài)
1、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是確診中漿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激光治療中漿的依據。其表現(xiàn)形式多樣,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
?。?)滲漏點型:為CSC的典型表現(xiàn)。有3種滲漏點形態(tài):
?、賵A點擴大型(又稱墨漬彌散型):以染料滲漏的一點為中心向四周擴大,最常見,占70%~80%。
②噴出型(又稱冒煙型):呈冒煙狀,是由于FFA后期染料進入脫離的視網膜下間隙內形成一盤狀熒光池所致,占10%~20%。
?、鄄坏湫蜐B漏點型:病變常呈叢狀分布,呈外圍亮中央黑的熒光染色點和(或)窗樣缺損樣或玻璃膜疣狀熒光亮點,滲漏不明顯或極緩慢,不伴盤狀漿液性視網膜脫離,多見于慢性復發(fā)性、亞急性或恢復期病例。
同一眼內的滲漏點可以多個,以上3種類型的滲漏也可以同時存在,均在熒光造影靜脈期后出現(xiàn),僅極少數在動脈期出現(xiàn),這是中漿與脈絡膜新生血管膜的重要鑒別點之一,后者的滲漏時間在動脈早期。
?。?)局限區(qū)RPE滲漏染色型:表現(xiàn)為局限性RPE強熒光染色,滲漏十分緩慢,相應區(qū)伴或不伴盤狀漿液性視網膜脫離,常伴發(fā)廣泛RPE失代償和(或)RPE萎縮帶。
(3)RPE漿液性脫離型:FFA早期即顯熒光,并逐漸增強,造影后期呈界限清楚、形態(tài)大小不變、染色均勻的熒光池,有些病例可以在脫離的RPE上同時伴漿液性視網膜脫離,這種情況下FFA早期出現(xiàn)滲漏點,后期有盤狀熒光。
?。?)混合復雜型:除了有滲漏性病變[滲漏點和(或)RPE染色和(或)RPE脫離]外,還伴發(fā)RPE萎縮帶和(或)下方周邊部漿液性視網膜脫離。RPE萎縮帶范圍可以很廣,由后極部向下方延伸,有時周邊部眼底可有三角綜合征的表現(xiàn)。
(5)正常熒光造影所見型:盡管較少見,但也確實存在。推測可能是RPE屏障功能尚未明顯損害,不足以滲漏熒光素,但可以滲漏水分子,或是因為RPE滲漏十分緩慢,觀察時間不夠長,或已是恢復期,滲漏點已封閉,視網膜下液尚未完全吸收的緣故。
2、吲哚青綠熒光血管造影 1986年,Hayashi應用吲哚青綠熒光血管造影(ICGA)觀察了5例CSC患者,首先提出中漿視網膜色素上皮功能的損害與脈絡膜循環(huán)障礙有關。目前ICGA已成為研究CSC病理改變的重要方法,也是診斷該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對于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如老年患者或伴有不典型色素上皮萎縮的CSC患者。中漿的ICGA主要表現(xiàn)有:
?。?)脈絡膜血管低灌注:ICGA早期可見到1處或多處脈絡膜血管充盈延遲,呈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暗區(qū),直徑1~1.5PD,持續(xù)10~15s后暗區(qū)逐漸消失。FFA于背景期在相應位置出現(xiàn)弱熒光區(qū),迅速消失。
?。?)脈絡膜血管高滲透:在ICGA早期顯示后極部1處或多處異常脈絡膜強熒光,有些強熒光區(qū)與脈絡膜低灌注區(qū)明顯相關,緊鄰于脈絡膜低灌注區(qū),或與低灌注區(qū)重合。部分強熒光區(qū)中可見擴張的脈絡膜血管。FFA于相應部位出現(xiàn)點或片狀強熒光,出現(xiàn)時間與ICGA一致,但病灶數量一般少于ICGA。
?。?)熒光滲漏:ICGA晚期弱熒光區(qū)內出現(xiàn)孤立的強熒光點。
?。?)RPE脫離:ICGA早期表現(xiàn)為強熒光,范圍略大于FFA,晚期呈弱熒光表現(xiàn)。
?。?)視網膜神經上皮脫離:ICGA晚期后極部呈現(xiàn)圓形或類圓形強熒光,形態(tài)規(guī)則,邊緣光滑,直徑2~4PD,與無赤光檢查中“盤狀脫離”的形態(tài)基本一致。
3、中心視野 急性期存在相對或絕對中心暗點,尤其是Amsler表檢查暗點更明確,且有視物變形,恢復期后中心視野可以正常。但是對于病程長的病例,或反復多次發(fā)作病例,中心視野可能存在相對的暗點。有的病例視力恢復很好,但Amsler表檢查中心相對暗點仍存在,視物變形更多見,對比敏感度、后像恢復時間等常不可能完全恢復。
掃描二維碼關注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微信
掃描二維碼入群獲取更多眼科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