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霧蒙蒙小心翼狀胬肉
時間:2015-10-29 09:29來源:廈門眼科中心編輯:huang瀏覽:
【文章導讀】翼狀胬肉就其形態(tài)而言可以分為3個部分:長在黑眼珠上,是胬肉的尖端,叫做頭部。向后呈扇形展開,稍隆起,位于黑白眼珠交界處的叫頸部。伸展到白眼珠表面的寬大部分叫做體部,
翼狀胬肉就其形態(tài)而言可以分為3個部分:長在黑眼珠上,是胬肉的尖端,叫做頭部。向后呈扇形展開,稍隆起,位于黑白眼珠交界處的叫頸部。伸展到白眼珠表面的寬大部分叫做體部,在它的上面有許多新生血管。
秋季早中晚溫差大,冷熱交替,再加上風沙大,容易刺激結膜增生,助長翼狀胬肉。近日,不少患者反映,原以為翼狀胬肉只是外觀不雅,但今年入秋后,看東西時感覺眼前霧蒙蒙一片,嚴重影響視力,準備切除翼狀胬肉。
胬肉與紫外線損害有關 閩南沿海為高發(fā)地帶
廈門眼科中心眼表與角膜病??贫Z博士解釋,翼狀胬肉是由于眼結膜肥厚增生,長出了翼狀片的贅生組織,多長在黑白眼球交界的位置。翼狀胬肉會引起眼紅、流淚、異物感,也影響外觀和容貌。翼狀胬肉不長大時,眼睛不紅不癢,很少能引起人注意,一旦增生加快,翼狀胬肉就會往眼角膜上長,影響視力。一般40歲-50歲的中年人發(fā)病較多,尤其是女性患者比較多。
董諾博士進一步解釋,翼狀胬肉的發(fā)生與紫外線的損害密切相關,常年在外活動的漁民、農民等戶外勞動者是主要發(fā)病人群,且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沿海城市翼狀胬肉的發(fā)病率明顯高于內陸城市。閩南地區(qū)的廈門、漳州、泉州就處于全球“翼狀胬肉高發(fā)帶”上,罹患人群數目驚人。另外,翼狀胬肉還與長期野外工作,受風沙、塵土、冷熱刺激等因素有關。
胬肉不及時切除可致盲 一分預防勝過十分治療
據統(tǒng)計,我國患翼狀胬肉的總人數為2000萬-5000萬。董諾博士介紹,預防翼狀胬肉,應盡可能避免煙塵、風沙及陽光的刺激,盡量避免正午的陽光,如無法避免,應戴上寬邊帽,并佩戴合適的太陽鏡,同時注意眼部衛(wèi)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用眼習慣。如果因為“翼狀胬肉”引起眼部不適,炎癥反復發(fā)作,引起視力下降或影響美觀,需手術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患者起初都沒有對翼狀胬肉有足夠的重視,甚至把翼狀胬肉誤以為是白內障,非要等肉“長熟了”才切除。為此,董諾博士提醒廣大翼狀胬肉患者,切除翼狀胬肉的時機應該是在“翅膀”還未長大的時候,及時治療。另外,還應切記定期到??漆t(yī)院復查,防止翼狀胬肉不斷生長。
目前來說,翼狀胬肉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但傳統(tǒng)的翼狀胬肉切除手術傷口較大,病患感覺疼痛,且復發(fā)率較高。近年來,廈門眼科中心眼表與角膜病專科開展的高射頻技術運用于翼狀胬肉切除并聯合羊膜移植術,多數人無法分辨出患者哪只眼動過手術,甚至患者自己也會經常忘記哪只眼曾有翼狀胬肉。